一片干涸的鹽湖
邦納威爾鹽湖
無數人瘋狂追逐速度與夢想之地
這片鹽湖大的難以想象
有足夠的場地供你加速
在這里速度沒有極限
2005年曾上映過一部名叫《世界上最快的印第安摩托》(又名:超速先生)的電影,改編自世界著名摩托車手伯特·門羅的生平。
Burt Munro
伯特 ·門羅
新西蘭的摩托車賽車手,
出生于世界最南端的城市- 因弗卡吉爾
1967年8月26日在巴納維亞創下
1000 CC的世界紀錄而聞名。
在他七十二歲那年,門羅依然沒有放棄自己曾經的夢想。他改裝了一輛二十年代購入的印第安牌偵查摩托車。即使是身患心絞痛,時不時自己的心臟就會給自己來一下子,但還是帶著自己的印第安摩托踏上了前往美國的路。
《世界上最快的印第安摩托》既是一部典型的公路電影,但又不那么像公路電影。伯特有明確的目的地,他和他的印第安都有把握,所有的努力和付出皆是在向那個能圓自己夢的目的地進發。
曾經與伯特爭鋒相對的新西蘭“機車少年團”,在伯特出發的時候卻送給門羅當時最急需的美元并祝他好運,男人之間的心心相惜讓人感動。
劇照
老頭的鄰家小孩湯姆問他不怕出事嘛?
伯特:你像這樣全速開上五分鐘,
抵得上某些人活一輩子。
在船上打工做廚子為自己掙船票錢。
劇照
新西蘭老頭初到美國處處“水土不服”,遇到形形色色的路人。途中拖車車輪損壞導致翻車,好在路過的印第安老人幫助了他。
劇照
印第安老人:“伯特,你騎這個怪家伙有啥用啊?”
伯特:“對我來說,馳騁本身就是回報。”
最終到達鹽湖,伯特完成了自己多年的愿望。但比賽一波三折,最先主辦方并不同意伯特參加比賽。裝備精良的賽車手們看到伯特·芒羅的這臺任何方面都不和技術標準的破古董笑掉了大牙,他們奚落著用餐刀休整的輪胎,廚房門板做的外殼以及那個塞著油箱的白蘭地木塞。
其實禁止他參賽的主要原因并不是這些,而是伯特太老了。但老頭卻認真的告訴他們:“也許外表上我老態龍鐘,但我內心永遠都是十八歲,年輕人,我都可以跟你賽車賭錢。”
但面對這個脾氣倔強,讓人棘手的新西蘭老頭,主辦方最后還是讓他參加了比賽。
伯特和他的印第安摩托最終以201.851英里/小時(324.847公里/小時)的速度創造了一項世界紀錄。
電影幾乎是用平鋪直敘的手法講述,故事本身并沒有太多跌宕起伏的情節,但就是隱藏在足夠平淡生活里心中的那種躁動產生了故事矛盾。
老頭格格不入的生活方式放在傳統類型片里一定是一個激化矛盾的戲劇要素,然而在本片,老頭對自身喜好的頑固與執著并沒有讓村子里的人反感,雖然大家都對他抱有懷疑,卻也都默默的尊敬他的選擇。
在打破世界紀錄后,伯特的摩托車生涯依然沒有結束,又繼續參加了好幾屆的“Bonneville速度周”。伯特·門羅的故事之所以感人至深,因為其不僅是夢想,還關于人生本身。
印第安摩托的故事就像是一部精彩的電影,從全美國最大的摩托車品牌到一次又一次的破產。印第安的歷史有光輝也有沒落,每一輛印第安都仿佛記錄著這個品牌傳奇。
一戰時期印第安已經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摩托車制造商:掌握美國市場的42%,截止到1916年生產了約41000輛機車,成為戰爭期間主要的摩托車供應商之一。
當時的印第安摩托幾乎壟斷了所有美國的摩托車競技項目,而且著重在各大賽車比賽中推廣產品,讓比賽本身成了印第安的營銷手段,這樣的賽車基因也和日后的哈雷形象區分開來。
到了二戰期間,哈雷-戴維森呢和印第安為軍方提供大量的摩托車供給。
軍隊甚至為印第安頒發了一個獎項:美國軍隊-海軍生產獎。
印第安摩托年鑒
但在二戰結束后,哈雷-戴維森通過談判取得了更好的合同,此時的印第安卻仿佛像得了戰后創傷的退伍老兵一樣一蹶不振。
戰后人們對進口的輕型英國機車越來越感興趣,印第安為了迎合市場需求,管理層決定放棄軸傳動直線V型雙缸發動機改為直列單杠和雙缸的發展路線。
這樣順應時代潮流本身沒有錯誤,但因設計生產過于倉促,出現了很多缺陷和混亂,印第安走從此走向沒落。
印第安 大酋長 74廣告海報
2011年,命運多舛的印第安終于迎來了春天,在被勝利公司收購后,印第安重新成為了高端摩托車品牌。被接手后的印第安并沒有急于大刀闊斧改革,而是重新整理并沉淀經典,Scout和Chief車型重新登上歷史舞臺,少了些許運動氣息卻多了一份穩重。優雅的曲線、豪邁的造型、經典的發動機讓這個老牌美國摩托車品牌又煥發出新的活力。
歷史就是用來創造的,
記錄就是用來打破的。
借用羅斯福的一句話為文章結個尾:
光會動嘴的人不重要
他們只會看別人犯錯
告訴別人如何改進
而榮耀只屬于真正上場的人
8.49萬
31.54萬
31.46萬
1.38萬
0.22萬
0.22萬
0.2萬
0.18萬
0.15萬
0.05萬
0.03萬